我們由傳媒常常聽到「投資理財」,但究竟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投資理財呢?有人認為將自己辛苦賺回來的薪金存放於銀行是十分安全,既可收息增值,又不怕金錢被人偷去,但我們永遠無法避過一個「隱形的小偷」:通貨膨脹。
- 通貨膨脹是指金錢的「實質購買力」下降,當通貨膨脹率高於銀行利率時,物價的上漲率就高於銀行利息,即是我們的薪金正在縮水。尤其是現今銀行存款利率已下降至近零的水平,有云「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在這低息時代,我們更應透過投資以保存我們的資產。
- 在銀行累積財富的速度太慢,往往使我們無法實現未來的目標。例如我們希望讓子女到美國留學,現時在美國就讀三年大學約需港幣70萬元,如果我們每月為子女在銀行儲蓄港幣5,000元,12年後連本帶利應可達到目標。然而,根據統計美國學費平均每年升幅超過12%,原來透過銀行存款,我們永遠無法達成目標!所以我們必須投資,才有機會獲得足夠的回報。
「風險」是指投資損失的機率,風險種類繁多;「回報」是指投資者參加投資活動,在扣除投資本金後所得的金錢補償。
一般而言,投資風險與回報是成正比的,一項投資的風險愈高,回報潛力便愈大;相反,一項低風險的投資,回報潛力便愈低。高風險的投資需要較長時間才可以發揮應有的潛力。在股票、債券及貨幣市場三類投資工具中,以股票的回報潛力最優厚,短期波動風險亦最大,適合長線投資者用作爭取增值機會。

有些投資可以說是無風險的,例如美國國庫債券、香港外匯基金票據,但因為投資金額的時間價值令投資者仍要求有一定的回報,這稱為「無風險的回報」。
| 市場風險: | 市場的基本供求情況會影響投資工具的價格。 |
| 公司風險: | 一些負面的發展,例如損失市場佔有率、推出新產品失利等都會對公司的財務狀況,以致其股價做成不利影響。 |
| 經濟風險: | 因整體經濟情況逆轉而可能造成的影響。 |
| 通脹風險: | 因投資的回報未能追上通脹率,以致購買力減弱。 |
| 違約拖欠風險: | 投資產品的發行者(如銀行、債券發行人)倒閉,或沒有能力支付利息和償還本金。 |
| 利率(價格)風險: | 因當前市場利率變動,以致某些定息投資在期滿前出現價格波動。 |
| 變現風險: | 投資不能變現(出售),或需支付高昂費用方可變現。 |
| 再投資率風險: | 不能把臨時流動現金或期滿投資以相同或更高的回報率再投資。 |
| 兌換(貨幣)風險: | 國外財務投資在期滿時可能因兌換率波動引致要以較不利的兌換率兌換為本國貨幣。 |
| 主權或政治風險: | 政治不穩令政府採取行動,以致損及在該國的財務投資工具的財務利益。 |
有些投資可以說是無風險的,例如美國國庫債券、香港外匯基金票據,但因為投資金額的時間價值令投資者仍要求有一定的回報,這稱為「無風險的回報」。
投資風險隨著經濟循環和時間的轉移,出現高低起落。在一個升降不定的市場裏,如何使每元投資均有增長?成本平均法以定期等值的投資策略,平均成本價,以獲得長期的資本增值。
- 無須捕捉投資市場走勢
- 將市場價格升跌平均化
- 享受長期平均投資成本

複式利率是經過長久定期投資將本金和利息一直滾存的效應,投資一段時間之後,投資者可獲得巨大的回報,投資的時間越長,複利的威力越大。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複利的威力勝過原子彈。
美國著名的財務顧問大衛巴哈在他的著作《富貴成雙》中說過:不要高估一年內能夠賺多少錢,也不要低估十年、二十年能夠滾出的錢……。

當投資者覺得自己有能力捕捉市場的走勢,他可以主動投資策略,一筆過投資於某項投資工具上,若果他的眼光獨到可令他獲得厚利。但如果投資者沒有足夠知識及時間去捕捉市場走勢,他可以被動投資策略,模擬一項投資組合(例如恒生指數成份股),定期投資於該組合上,透過成本平均法獲取複式效應的回報。
「不要將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裡」是很多人都熟識的至理名言;而在莎士比亞的著作「威尼斯的商人」中已出現這樣的對白:「我所經營的買賣,從不寄託在一艘船上,也不繫於一處地方。」
分散投資就是指在投資組合中,擁有不同投資資產類別、或投資於不同市場、地區或國家,這樣既可減低風險,又不會大幅減少回報。因為各個市場的價格變動是不一樣的,而某些財務工具對市場的波動有不同的反應,即是在同一市場波動下,某投資工具的反應可能是價值下跌,但另一投資工具的價值則可能上升,例如經濟下調通常會令股票市值下跌,但同時郤會推高債券市場。理論上在投資組合中各種投資資產的數目越多、而其相互關係越少,分散風險的效力就越大。

時間不單可以令複式利率的威力得以發揮,亦有助投資者減低投資風險。以股票為例,短期的波動可以是相當大的,投資者可以在短期中獲厚利,亦有機會在短期內輸掉所有金錢。但如果投資者留在市場的時間能長一點,大部份的股價都會恢復過來,並超越先前的高位,但等候時間的長短則不定。以下為香港恒生指數由1964年至2001年的走勢,可以看到股市長遠是上升的。

人生每個階段均可反映出不同的積聚財富的能力、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和個人經濟目標,以致不同年齡階段在投資亦有不同的目標。
| 人生階段 | 特質 | 投資目標 |
| 青年(20~35歲) | 經濟獨立,開始承擔家庭及婚姻責任 | 資本增值 |
| 中年(35~49歲 | 特別重視子女及其教育,因事業有所作為而財富日增 | 穩健回報 |
| 退休前(50~59歲 | 子女日漸獨立自主,會多考慮個人的生活方式及年事漸長的問題 | 穩健回報 |
| 退休(60歲以上 | 步入晚年,期望安逸的 | 生活保本 |
經濟周期循環不息,每每在繁盛期及衰退期之間交替出現,但兩者之間相隔的時間並沒有定律。

| 經濟周期 | 特質 | 投資目標 |
| 繁盛期 | 地價和股價等大幅上漲,百業興旺 | 資本增值證券較具吸引力 |
| 衰退期 | 各行業生意不景,失業率高,生活艱苦 | 投資著重穩健 |



